开斋节的习俗(大马拼图——风俗习惯篇)

更新时间:2024-10-04 08:28:48阅读:100


马来西亚有华人和印度人的新年,做为最多数民族的马来人,当然也有自己的新年,他们的新年其实就是回教的开斋节。


开斋节马来文是HariRaya,在这个节日到来的前一个月进入斋戒月,这个月里他们每天日出之前吃好早餐,然后全天不吃不喝,一直到傍晚七点才全家人享受丰盛的晚餐,他们叫做开斋。


这个节日最初的目的是让人通过忍受饥渴,从而珍惜食物,在食物富足的现代仍持续这个传承,所以这个民族对食物格外珍视,基本不允许有浪费食物的行为,我因吃不完而剩饭的行为在大马是被本地人诟病的。


斋月期间,所有公司会安排回教徒提前下班去准备开斋的食物,因为他们每天开斋的时间是固定的,不可以提前或推后。

这期间会有大型的回教巴刹摆卖各种食物,本地同事说有一些平时不做的糕点售卖,很有兴趣去长长见识。下班回宿舍的路其中一条经过回教巴刹,可是疫情期间,尽量避免接触那些连口罩都不戴的回教徒,不能让好奇心坑了自己害了别人,毕竟我没有真神护体。


斋戒月回教徒的饮食档白天都不开门营业,只有卖开斋食物的巴刹到了接近黄昏时间开始集体营业,去买食物的人头涌涌,前往巴刹的路也堵到水泄不通。马来人占了整个马来西亚人口的70%,斋月期间集中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买东西,壮观情况可想而知。偶尔从桥上看向下面的巴刹时,那里的人流量比每周一次的夜市还多几倍。


节日当天,他们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,不少女孩子戴着很多又大又闪的金饰,金光灿灿地装饰在衣服外面,我感叹:“这么一大堆金,他们好有钱呀!”本地同事笑了,告诉我说:“都是假的,只是装饰用的。”


全世界只有华人比较喜欢纯金,取它保值之意,以备不时之需。想起来自己在大马买金的经历:自己的耳钉不知道何时丢了一只,就去到本地金店,结果店里很少999纯金,基本都是926金,店员说:926硬度较好,可以做成各种漂亮花式,本地人很少买纯金,所以他们店里很少。到其他金店基本一样情况。他们的首饰真的是用来装饰的,华人却就连买首饰也要考虑财富积累,这危机意识太强了。


不但个人装扮得漂亮,街道也一样挂满饰品,但他们的装饰以绿色为主,到处挂满他们传统的方形粽状饰品,我不知道叫什么,觉得和粽子相似,就叫它马来粽。同事说,他们原来是不给孩子钱的,怕他们形成不劳而获的想法,可受华人发红包派利是的影响,现在有些家庭在Raya当天给小孩发红包,不过他们的红包套是绿色的,是不是应该叫绿包?

大马的文化相互渗透,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色彩,每个民族的生活里除了本民族原有的东西,或多或少也找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子。

他们新年也有新年歌,到处播放,尽管听不懂,明显感觉曲风不同,华人的新年歌主打欢快喜庆,歌词也是吉祥;马来人的新年歌节奏较慢,像他们平时的生活和所念唱的经文那样。每个人对喜庆的理解不一样,他们的喜庆可能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看电视,带点食物在海边野餐一下。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,有多少人不被物质需求绑架?每个人都奋力奔跑,只为得到更多金钱和享受,有时想想赚得再多也不过是三餐一宿,像这样对物质需求低的人幸福感会不会更强一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