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床尾放沙发(沙发在空间内的应用技巧)
2025-04-01
更新时间:2024-10-03 09:13:47阅读:100
后摇(post-rock),也称为后摇滚。与“后现代主义”颠覆“现代主义”一样,后摇滚是在传统摇滚乐的基础上做了架构颠覆。譬如颠覆传统摇滚乐创作模式,如主旋律-桥段-主旋律-桥段。
后摇一般没有人声(当然也有人声后摇),更多表达的是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强弱关系。至于说为什么听后摇的人越来越多,我想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们头顶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关。它能给你提供你最想要的氛围,至于你想释放的情绪是什么,完全由你掌控。譬如国摇里面我很喜欢的沼泽乐队的后摇系列《1911》(共四回、整首曲子完全演奏完要一个小时),我想到的可能是关于1911年前后发生的那些过往,可能是我看到这个很久远的时间,想起的是过去几年发生的事等等。当然,也有人只是单纯的喜欢这种音乐形式。
我们知道,每首歌里都有一个故事,当你和这首歌产生了共鸣,这首歌就能触动到你,让你念念不忘。
很早之前,有一句很流行的话,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,也许讲出来有点装B。即是:如果说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,而每首后摇都是整个人生。
当然这只是喜爱后摇音乐的后摇狗们表达对于后摇喜爱程度的总结。但也可见后摇的魅力所在。后摇抛弃了传统的摇滚乐套路,摒弃了人声(当然也有人声后摇),依靠乐器之间的配合,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感受。这种音乐表达没有固定的框架和主题,顶多歌曲名称给了你一个让思绪畅游的方向(然额,其实很多后摇的歌名根本就看不懂23333,甚至老后摇狗们有着看歌名或专辑封面就能判断是否是后摇的能力。),但更多的还是自己听的时候,那来自内心深处的触动和感受。至于触动了你哪一部分,这个就各不相同了。
同一首后摇,你听到的是单相思意难平,求而不得的失落和哀怨;他可能听到的是友人的失去,家乡的别离;她可能听到的是远走他乡的飘摇与挣扎……而这正是后摇的魅力所在。
当你忘却主题,真正沉浸在音乐的声海之中,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,在层层音浪中肆意漫游,当声声音墙铺面而来,你会窥见真正的自己。会卸下枷锁和伪装,褪去内心的防卫和平日的隐忍,直面自己。
我不敢判定听后摇的人是否真的越来越多,但是看到更多人喜欢后摇,本后摇狗觉得甚为欣喜。
我猜测题主感觉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有几个:
1、本来知道后摇这种音乐形式的人就不多,现在网络发达,越多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分支的存在,引发了一些讨论,所以给人一种越来越多人开始听后摇的感觉。
2、还有就是也许本来就是这么多人在听,只是以前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大家去讨论各种受众的音乐类型,现在有了很多APP或论坛和频道等这些平台供大家讨论,所以似乎看起来知道后摇的人更多了,跟原因1的本质差不多。
3、说说我自己的感受,古人云,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。即古人觉得,丝弦类和竹管类乐器是死的,是没有生命的,需要靠人的撩拨和用嘴演奏才能发出声响,自然不如人声更能表达人类的情绪流露。在某一方面,我是不认同的。不知道是自己上年纪的缘故,还是为何,近些年来,我越来越不喜欢听到人声(没有半点贬斥人声不好听的意思),总觉得有一些好听的音乐,有时候,人声是一种累赘。而且很容易听腻。我更喜欢听那种复杂编曲的背景音乐。抛开了人声,编曲是很值得细细品味,一遍又一遍去听的。这个时候后摇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所以我现在听有人声的歌比较少,大部分都是听后摇 氛围 甚至是白噪音,觉得心里比较舒服,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的人。
4、随着电子乐等各种新型音乐形式的发展,后摇其实也慢慢演变出了很多种类型。可能以前比较硬核形式的那种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,而跟氛围乐等结合后,或是人声后摇,这些类型的后摇则受众更为广泛一些,所以给人一种越来越多人听后摇的感觉。其实是后摇形式多样化了,在某种程度上就拓宽了受众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