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床尾放沙发(沙发在空间内的应用技巧)
2025-04-01
更新时间:2024-11-10 08:11:42阅读:100
螟蛉子,俗称养子。顾名思义就是领养的儿子,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子。
《诗经.小雅.小宛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螟蛉有子,蜾蠃负之。”
这是说,蜾蠃常捕足螟蛉喂它的幼虫,古人就误认为蜾蠃自己不产子,养螟蛉为子,因此称养子为螟蛉子。
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有儿孙绕膝子孙满堂的,也有穷其一生艰于子嗣,难以延续“香火”的。
艰于子嗣的,自古以来有在同宗中行“继子”或兼祧续其后的。
另外,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特殊的“移花接木”承继法——领养异姓子,即“螟蛉子”为嗣,故螟蛉子历来有之。
但自古以来,螟蛉子就像个“异类”被所谓的“血缘正统派”所排挤,得不到“正统派”的认可和尊重。
这是个不争的事实!他们到底能不能入谱,能不能参与宗族事务管理?这是长期困扰各姓氏族民的头痛难题之一。
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,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古人到底是怎么看待螟蛉子及其后代的。
在许多姓氏宗谱中,都有相关的“家规族训”予以明文规定螟蛉子的身份和地位。
如下列某姓氏的“族规”中就有这样的明文记载:
凡无子而立继者,书继子某人(笔者注,这是仅限本宗相应代际关系人员之间进行的出继、入继)。不得以异姓乱宗,违者革族。至若年未弱冠、未娶者,不准立后。
也就是说,如有族民违反“族规”领养螟蛉子,对其处罚是相当严厉的。其本人会被“革祠”逐出,不再被认为是本宗族民,而螟蛉子则不能享受“分香饼”的权利,也不能参与任何祠事,更别说名字登入宗谱了。
由此可见,自古以来,为保证一个姓氏宗族血缘关系的纯正,是严防异姓混入其中的。其根本原因,就是以防“异姓乱宗”!
又如某姓氏的“族规”中明确记载:
乞养,不许入祠,以杜异姓乱宗。
上述种种,都是一个宗族将“螟蛉子”视为“异姓乱宗”的罪魁祸首和洪水猛兽而严加防范的。这类人员是万万不能列入宗谱的。甚至连妇人夫亡有子女,也皆不许入赘,违者革族。
但也有与上述“族规”断然拒绝螟蛉子入谱,缺乏必要的人情味而有所不同的是,有的姓氏则采取了“变通”的权宜方式,可以允许螟蛉子入谱。
如下列某姓氏的“族规”所载:
外姓来继者,异姓乱宗,本不宜载。但有其人已往而无传者,削之,则绝其祀,准去其螟蛉字可也;若其有传者,断不入于行。自后无许再养异姓为嗣,如违逐出。
从上述“族规”中可以看出,该姓氏宗族在明面上是不允许领养异姓子的,但对已经既成事实的领养异姓子行为,也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许入谱,而是分有无后代两种情况予以区别对待。
特别是对有后代的螟蛉子作出了特别规定,即螟蛉子可以入谱,可以详载生卒葬娶等方面信息,但绝对不可以与正统血缘族民一同编入排行。
如下图所示,螟蛉子可以随正统血缘族民一样编入相应行辈中,但只能不问年龄大小杂乱地附在相应行辈的最后,而且还得遵守不能再“养异姓为嗣”。否则,就连这点“权利”也会被剥夺——铲谱除名,逐出宗族。
统观各姓氏宗谱,我们发现关于“螟蛉子”入谱还有另一种“变通之举”,即将本宗所有的螟蛉子(含其后代)单独编立系图,讳行字辈可与正统血缘宗亲相同,也可以另行设立讳行字辈,但在行字前需加“多”字以示有别,称其为“螟蛉派”。
窃以为,无论古人是一概无条件拒绝“螟蛉子”入谱,还是把螟蛉子另立“螟蛉派”列行(行字前要加多字或又字)入谱,或者不予以编列排行序号仅仅堆陈于正统血缘人物之后入谱,如此种种方式,都有不尊重,甚至歧视、排斥“螟蛉子”(螟蛉子的称谓从字面上看本身也有不尊重之意)之嫌。
他们似乎被所谓的“血缘正统派”孤立了、被边缘化了,觉得“螟蛉派”是可有可无、甚至是多余的群体。
由此看来,在当今社会如何面对“螟蛉子”及其后代这一群体,小而言之,有关敦宗睦族;大而言之,有关社会和谐发展,切不可等闲视之。
那么,当今修谱,“螟蛉子”到底能不能正常入谱呢?
答案当然是肯定的❗
但如何才能做到使“螟蛉子”既能如愿正常入谱,又能避免异姓子编入宗谱有乱宗之虞呢?
笔者从事传统谱牒修纂近二十年,在具体编纂工作中,对于“螟蛉派”的称谓更愿意用“义继派”来命名;而对于编列排行问题,则采用“义继派”与正统派相统一、融合的方式进行,即他们的行号可以统一编排在一起。但在“义继派”人员行序前要统一加一“义”字以示有别(如下图所示)。
这样,螟蛉派人员就可以真正地“融入”到血缘正统派大家庭中去而被认同、被尊重,避免了被孤立、被排斥、被边缘化的“尴尬”,增进宗情宗谊,促进宗族和睦团结。
同时,这样又可以保证正统派顺利进行“追宗溯源”,世系脉络清晰而不紊,可杜异姓“乱宗”之虞。
如此,一则可消除“螟蛉派”被排挤、边缘化之虞,可以与正统派融为和谐一体。一则可保证“正统派”追宗溯源、正本清源,异姓也乱不了宗,可谓“两全其美”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