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床尾放沙发(沙发在空间内的应用技巧)
2025-04-01
更新时间:2024-11-15 10:29:51阅读:100
中国的古代工艺中,绝大部分是官民共享。例如瓷器,有官窑也有民窑;玉器,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。
只有一种独特的技艺,在清末同光中兴之前是宫廷独享,没有走入民间。这就是俗称的景泰蓝,学名掐丝珐琅。
景泰蓝的由来
掐丝指在铜胎上用细的铜片掐成图形。掐丝珐琅用铜片,形成立墙后才能填彩。
掐出图案,填上各种色料,再经过烧制、磨制,最后成为成品,这就是掐丝珐琅。
掐丝珐琅是外来物种,是元朝时从阿拉伯地区传进中国的。
明初曹昭《格古要论》在“大食窑”条目下记载:“以铜作身,用药烧成五色花者,与佛郎嵌相似。尝见香炉、花瓶、盒儿、盏子之类,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,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,又谓之鬼国窑。”
“大食”是过去对阿拉伯地区的一个统称。“鬼国窑”是一种蔑称。古人根据阿拉伯人面目的典型特征与中国人对比而来。
元代景泰蓝传入中国有两个阶段。第一是实物阶段,通过贸易把景泰蓝实物直接传入中国,让中国人看到这样一种异国文化。
第二是技术阶段,技术进入中国。中国人喜欢这类商品以后开始学习这门技术,自己来烧。
古代运输成本非常的大,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成本问题,所以引进成品不如引进技术。
今天运输成本在商品总成本中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比较低。
南宋顾文荐《负暄杂录》记载:“予得一瓶,以铜为胚胎,傅之以革,外为觚棱,彩绘外国人之奇形诡状,却似琉璃,极其工巧,不知为何物。”这段描述可以想象它就是景泰蓝的一个雏形。南宋时人们还不知其为何物,也没有名字。
景泰蓝的名字
掐丝珐琅进入中国后,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景泰蓝。
明代很多手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,这些名字共同特点是一般先强调年号,再强调东西本身。
例如宣德炉、成化杯、万历柜等都是当朝出现并流行的,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一朝 出现,而是在元代就进入中国。
到了景泰年间,由于皇家的重视,使它发扬光大,名声鹊起,因此有了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—景泰蓝。
景泰蓝的叫法不是从景泰年间开始叫的,甚至整个明朝都不是这种叫法。
乾隆景泰蓝香插
晚清陈浏《陶雅》记载:“范铜为质,嵌以铜丝,花纹空洞,杂填彩釉,昔谓之景泰蓝,今谓之珐琅。”虽然过去称珐琅,现在称景泰蓝,但这条记载说明至少在清后期,景泰蓝的名字就蔓延开来,社会接受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。
掐丝珐琅以蓝色基调为主,景泰蓝是一个从中东阿拉伯地区传进中国的外来文化。而阿拉伯文化的主色调崇尚蓝色,在他们的建筑中,蓝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色调。所以称之为景泰蓝。
元政府注重手工业
元代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统治时期。游牧民族跟传统的农耕民族有本质的区别。
例如游牧民族注重贸易,它的贸易能力非常强。
“十个商人九个回”,回人是游牧民族,愿意经商。
游牧民族不种粮食,必须通过交换换得基本的生活物品;农耕民族注重自给自足。
农耕民族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,就是自己生产,自己使用。
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注重手工业生产,但目的不同。
游牧民族手工业生产的目的,更多是把产品作为商品去交换,换粮食或者换钱买其他需要的东西,所以游牧民族的产品是作为贸易的一个直接手段。
农耕民族的工手工业产品则基本上是自己消费,自己做自己用。
元代景泰蓝
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足尊,底下刻着“大明景泰年制”双龙款。
如果把这件三足尊的上部去掉,把底下去掉,只剩中间这一截,跟元青花罐的典型器做个对比,它们之间从图案到造型非常相似。
而三足尊的上部、足部的釉面与中间部分明显不同,因为有相应的瓷器做比较,可以断定这件东西的中间部分为元代掐丝珐琅罐,后为明代改制。
由于故宫这件景泰蓝三足尊的类比,而元代非常流行玉壶春瓶,于是有大量玉壶春瓶式的景泰蓝瓶,被判为元代。
景泰蓝的款识
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,跟瓷器不一样,瓷器烧完之后,一旦瓷化不可逆转。
而景泰蓝是铜胎,铜可以逆转,铜胎可以改造,比如去掉或者焊接都可以,于是景泰蓝给很多人了改造的机会,所以改款现象非常严重。
北京故宫博物院三足尊的“大明景泰年制”双龙款,就是明代的后添款。过去底下没有款,添款一定要添名气最大的时期,所以添了“大明景泰年制”款。
由于景泰蓝的名气,历朝历代落“景泰”款的风气始终不绝。于是给后人区分哪件是真正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,提高了难度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景泰蓝西番莲纹盒,底下左行阴刻“大明景泰年制”款。
景泰蓝是刻款,跟瓷器中大部分的写款不一样,它是直接在铜上刻出来,不允许修改。
在铜上刻字是需要功力的,需要极强的技巧,能够在铜这样坚硬的材质上刻出字,其次还要把字刻出韵味,非常的难,所以在景泰蓝上刻款不可能谁都可以刻,一定要有专人来刻。
明代的景泰蓝
晚明人金嗣孙《崇祯宫词》:“赐来谷雨新茶白,景泰盘承宣德瓯(ōu)。”景泰蓝的盘子上搁着一件宣德的瓷器,用来喝茶,这是晚明宫廷生活的写照。
瓯:盆状的瓦器,过去的地位比较低。但“宣德瓯”把它的地位提高了。
晚明的宫廷生活和市民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富足。宣德青花和景泰蓝盘子都是价值连城,这两年东西只用来喝茶,说明非常奢侈。
晚明时期,景泰蓝品种在增加,但质量在下降,砂眼明显增多。景泰蓝填完彩料以后一定要用火烧制,如果质量不能控制,砂眼就要增多。当时景泰蓝的审美趣味跟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,纹饰都比较繁缛。
当时,中央政府非常注重景泰蓝的制造,做了非常漂亮的景泰蓝多穆壶,明显带有礼品的意味。
多穆壶是蒙、藏少数民族用来喝奶茶或者搁酥油的容器,用景泰蓝这么名贵的材料做,显然有跟少数民族沟通的意思。
中央政府当时把这些名贵礼品发往西藏、蒙古,跟少数民族保持良好的关系。
清初景泰蓝
入清以后,康熙朝迅速恢复生产。
康熙十九年,武英殿、养心殿设立造办处。
康熙五十七年,武英殿的珐琅作改归养心殿,从等级上提高了。
康熙皇帝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珐琅非常感兴趣,想尽办法把画珐琅的技术引入宫廷。
铜胎画珐琅,瓷胎画珐琅,玻璃胎画珐琅,这三种画珐琅器都是康熙一朝创烧的。
由于康熙的重视,珐琅彩开始普及,但掐丝珐琅在康熙一朝烧造的并不多。很可能是因为瓷胎画珐琅、铜胎画珐琅、玻璃胎画珐琅影响了掐丝珐琅的制造。
到了雍正一朝,掐丝珐琅明显增加,史料也在增加。雍正十年,有记载说做了一组景泰蓝的炉瓶烛台,俗称“五供”。一般在寺庙或祠堂主要供五件用具,中间一个炉,左右两个花瓶,两个烛台,俗称“五供”。
蜡炬成灰泪始干
李商隐著名的爱情诗《无题》: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蚕是作茧自缚,吐完丝之后就会再茧里面休眠。“丝”在李商隐的文学含义中代表思念、相思,是爱情的象征。
“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古代的蜡烛烧完是有灰的,因为它的蜡芯不是今日的棉线,而是一根芦苇。
现今使用的是清末时候进来的洋蜡,中间是一根棉线,实心的。过去的蜡中间是一根芦苇,有的还缠有布,芦苇是空心的,才能插到烛台上。
所以古代的烛台上的蜡钎(qiān)子基本上跟芦苇芯一般粗,这种蜡烛烧尽后都会留有残灰。
中国古代的灯与烛有本质区别。灯是燃液体的,燃油;烛是燃固体的,燃蜡。
蜡烛的发明比油灯要晚很多,到了唐代,蜡烛还是非常贵重的商品。
过去人说人生有四喜:“久旱逢甘露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”在洞房花烛夜里点燃的蜡烛不仅仅是一根红烛,上面还有很多纹饰。
晚清民国景泰蓝
乾隆以后,景泰蓝急剧衰退,国家的经济衰退会直接体现在奢侈品中。景泰蓝在所有工艺品中成本最高,以铜做胎,铜在历史上是制钱的原材料,使多少铜,就等于使多少钱。也就是说,抛开它复杂工艺带来的成本,仅是原材料成本就非常高,所以清代中叶以后,景泰蓝迅速衰退。
晚清至民国时期景泰蓝的特征非常明显,它的胎非常薄,一掂,很轻。老的景泰蓝则非常重。
此时的掐丝掐的非常细腻,这是用工艺弥补材料的不足,不可能使用那么多铜,但是可以用细腻的纹饰来弥补。
总
清 景泰蓝小盒
景泰蓝虽然是一个外来艺术,但经过元明清三朝皇家的推崇,加上工匠的不懈努力,使它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。
但由于中国文人不推崇这种繁缛华丽的艺术,导致后人不大重视,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浅薄,因为不注重文化史观。(文化史观:历史上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,我们都应该尊重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