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床尾放沙发(沙发在空间内的应用技巧)
2025-04-01
更新时间:2024-11-06 10:24:24阅读:100
李白20岁之前,就第一次进入了官场。然而,正是这样的官场体验,让他毅然选择了归隐山中。
在匡山的大明寺中,原来有一块宋代的石碑记载,李白“少为当县小吏”。意思就是,少年时期的李白,曾担任过当地县城的小跟班。20岁之前,李白的才华就已经名扬乡里,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与认可。当地的县长,为了彰显自己重用贤能,于是,就聘用李白做自己的小跟班。虽然做的都是一些跑腿打杂的活,但是,年少无知的李白,却把这次工作以及县长对自己的“重用”想象的太过于美好,他幻想着这就是自己梦的起点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以此为跳板,可以得到朝廷的认可,有朝一日,皇上肯定能够注意到自己,达到自己的终极目的“为卿相”。
往往,希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毕竟一个十多岁的孩子,想法终究是不够成熟的,更何况是生性浪漫且富有幻想的诗人李白!县长招来李白在自己身边,并没有打算重用他,只不过是想通过李白的名气,提高自己的声望罢了。
当彼此的想法不统一时,矛盾,自然也就来了。
李白毕竟读了很多古代圣贤书,也借鉴贤者的思想,试着让县长重视农业的发展。李白具体怎么做的呢?他牵来一头牛,从县政府院内走过,想试探县长的态度。不巧的是,让县长夫人看到了这一幕。县长夫人顿时火冒三丈,呵斥李白此举有损县政府形象。看到县长默不作声,李白脱口成诗:
素面倚栏钩,娇声出外头。若非是织女,何必问牵牛?
诗句的意思,李白并没有解释自己的用意,而是以诙谐的语句,巧妙的化解了即将发生的争执。县长也并没有惩罚李白。
不过,李白内心却是万马奔腾,以自己当时的名声,在县政府跑腿绝对是屈才了,更何况,自己向县长提出劝谏,县长根本不重视。而县长这边呢,非但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去冷落李白,相反,有了李白这次脱口成诗的经历,似乎更加“器重”李白,凡是宴请招待,商务旅游,县长总是带上李白“撑场面”。不过,李白却越来越反感这个工作。
终于有一天,矛盾彻底激化了。
这一天,李白跟随县长在江边出游,江上飘来一具女尸。女子面容姣好,死态安详,宛如睡着了一样。不知县长是哪根筋没搭对,居然来了“雅兴”,捋着小胡子,和诗一首:
二八谁家女?漂来倚岸芦。鸟窥眉上翠,鱼弄口旁朱。
做为堂堂父母官,看到尸体,不应该是赶紧打电话通知公安摇人打捞尸体,侦察案情,为民办案,居然还有兴致作诗?可以想象,当时大抵上有一万只草你马在李白的心中奔腾呼啸。不过,有文化就是好,作诗来顶撞县长:
绿发随波散,红颜逐浪无。何因逢伍相,应是怨秋胡。
随后,李白在围观的人群中,打探到这名女子是因为抵抗恶棍的霸占,才投江自尽。重点来了哈,各位看官,还记得上一篇,我们讲过,李白自小就学习了剑术,而且还很了得,并且很受江湖豪侠性情影响。“路见不平一声吼,该出手时就出手”,愤怒之下,李白找到了那个恶棍,拔剑了结了他的狗命。
自打江边出游之后,李白对县长彻底失望,便脱下工作服,扬长而去。
720年春天,20岁的李白离开了这个小县城,只身去了成都。在成都,李白拜见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(相当于今天的市长)苏颋,苏颋读了李白写的赋后,评价极高:
此子天才英丽,下笔不休……可与(司马)相如比肩。《唐书·苏颋传》
苏颋向朝廷推荐了李白。然后,苦苦的等待,并没有等来一官半职,苏颋的推荐也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离开成都,李白又去了渝州(重庆)。在重庆拜访了刺史(纪检委书记)李邕适,不过历史记载,此人“性多异端",可想而知,李白又浪费了几张纸钱,赠了诗却依旧没有得到推荐。
此值冬天,几经辗转,一年就要过去了,不得已,李白开始返回昌明。在路上,李白想明白了一个道理:无论是从小公务员干起,还是向朝廷毛遂自荐,都太慢了,离他的终极梦想“布衣卿相”始终太遥远。况且,目前,这两条路也都行不通。唐朝自武周末年起,卖官鬻爵之风毒瘤般盛行,学官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,不少仁人志士为了不与他人同流合污,而选择隐居山中。
于是乎,李白想到了归隐山中。这里的归隐,是为了有朝一日,通过发表特立独行的言论,提高名气,进而得到朝廷的重用。